由腾讯 原子智库与北大国发院联合主办的“请回答2021——2020腾讯风云演讲年会”日前举办,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在会上表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关键要提高人们收入水平,提高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增加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这些都要通过深化结构性改革来实现。
林毅夫表示,我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除了受短期外部因素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般认为中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最高的年份是2006年,彼时出口占GDP的比重为35.4%,到2019年这一比重降到17.4%,减少近50%。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经济体量增大,二是服务业在经济中占比提高。
林毅夫指出,现代经济,尤其是制造业,规模经济非常大。发展制造业要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对于小经济体,由于国内消化能力弱,就要更多地依靠国外市场,出口占比就比较高;对于大经济体,国内消化能力强,出口的比例就会减少。例如,2019年,新加坡的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4.9%,而我国出口占比最高的年份也不过只有35.4%,这就反映了经济规模的差异。
同样是大型经济体,2019年美国的出口比重是7.6%,日本是13.4%,都比我国低。原因是服务业占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同。服务业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80%,日本是70%。服务业当中很多是不可贸易的,所以服务业比重越高,其经济当中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会越低。
2006年,我国人均GDP是2099美元,中国经济规模占全世界的比重是5.3%,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41.8%;到2019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098美元,中国经济占全世界比重增加到16.4%,而服务业占比增加到53.6%。正是这两个原因,让出口的比重从35.4%降到17.4%,国内循环的比重提高到82.6%。
展望未来,人们收入会继续增加,中国经济占世界的比重也会增加,服务业的占比也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之下,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会从2019年的17.4%降到15%、13%、12%,国内循环的比重就会从2019年的82.6%,逐渐变成85%、90%。
“过去我们被认为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出口受了影响,老百姓心里就慌。现在知道,我们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这种状况下,国外发生风吹草动,不会影响到我们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林毅夫强调。
林毅夫进一步指出,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国内循环比重关键要提高人们收入水平和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这些都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来实现。他认为,结构性改革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利用好中国在传统产业上的后来者优势,以及在新经济上换道超车的优势,把长板拉长,短板补足,发挥举国体制优势解决“卡脖子”问题;第二,要深化要素市场改革,把流通方面的堵点、瘀点消除,尤其是疏通要素市场中的瘀点和堵点——金融、人才、户籍、土地和产权;第三,进一步扩大开放,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来补充国内资源不足。(完)